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亚博电竞网站

亚博电竞网站-亚博im电竞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历史上,“天下为公”更多地表达着人们对统治者价值追求、精神境界、道德情操的美好期望,而“天下大同”则代表着中国人对人类社会理想蓝图的向往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但直到中国出现了共产党,中国才找到了通往这一理想的正确道路,才有了将理想转化为行动、转化为现实的可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在不同场合引用“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理念。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就是这些重要元素之一。

  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据该篇记载,孔子作为饮酒礼上的嘉宾出席鲁国举办的蜡祭活动,蜡祭仪式结束后,孔子游于楼台之上,不禁喟然而叹。他的学生子游问他为何感叹,孔子说,他之所叹,是因为“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圣君贤相辈出的时代,我都未能赶上啊!”由是孔子向子游讲述了他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大同的社会里,人们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私有观念,天下是天下人共同拥有的天下;人们选举有德有才的人作为天子,管理天下,人人守信,家家和睦,老年人都会得到很好的安抚与照顾,壮年人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为社会所用,幼年人都能得到健康成长,一切社会弱势群体都能有生活保障;在这样的社会里,既没有剥削,也没有压迫,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之分、贫富之别,人人平等,也没有欺诈、盗窃、争斗,更不会发生暴乱,社会安定祥和,家家夜不闭户。这样的社会就是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

  “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是“公”。这里的“公”,一方面是相对于“私”而言,公即公有;另一方面,“公”对应“偏”,公即公正、公平、公允。“天下为公”是说,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不是一己、一姓之天下、一家之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尧舜时代的“天下为公”相对于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天下为家”,中国历史上“公天下”对应的是“家天下”。孔子认为,大道隐而不彰之后,“天下为家”的局面就出现了,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人们有了私有观念和私有财产,政治权力安排与运作由大同时代的传贤不传子的“禅让制”转变为“大人世及”即以血缘亲情为根据的“世袭制”。在“家天下”时代里,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夏、商、周三代的圣君贤相推行依礼治国,“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这样的时代,是为“小康”。小康社会虽然不如大同社会那样完美和理想,但在私有制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的社会里,是治理得最好的时代。而在孔子心中,尧舜时代即大道流行的时代,是真正落实“天下为公”的时代;尧舜时代的天下,正是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

  尧、舜是古代中国百姓心中的圣王,也是历代政治家的榜样。新出土的文献资料《郭店楚墓竹简》中有一篇名为《唐虞之道》的文献,称“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唐虞之道即尧舜之道,禅而不传即传贤不传子。尧有儿子,但他没有将天子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德名洋溢乎四海的舜;舜有儿子,也没有将天子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为天下治理水患立下大功的禹。尧舜王天下的时代,一切以天下苍生为念,对天下人有利而不利于自己。拥有天下而没有将天下据为私有,这就是“以天下为公”。

  历代名士的共同向往

  历史上,“天下为公”更多地表达着人们对统治者价值追求、精神境界、道德情操的美好期望,而“天下大同”则代表着中国人对人类社会理想蓝图的向往。天下为公是治理国家、治理天下的基本政治操守和道德要求,是实现天下大同的前提条件。“公”则“同”,“同”必“公”。《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言“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治天下是中国历代政治家的目标,天下太平的前提就是公允、公正地处理一切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如果出于一己之私、一家之私、一个利益集团之私去治理天下,就是不公,不公正就会“偏”,偏而不公,天下岂会太平?天下“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正所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这是说没有偏颇,没有阿党,治国理政走在光明大道上。唐代贤相姚崇曾言:“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心能执一,政乃无失。”如果执政者做到了大公无私,社会就将走向大同;如果执政者能始终坚守公允原则,治国理政就不会出现过失。至公是大同的前提,大同是至公的理想境界。

  从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到颜子的农山赋志“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再到孟子的“仁政”主张和“以德服人”的王道理想,儒家对社会的构想不断丰富,最终融汇成贯穿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共同社会理想。历朝历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一直以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作为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和对人类社会理想状态的向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社会陷入深重危机,不同阶层的仁人志士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作为追求向往,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洪秀全将基督教教义与传统大同观念相结合,设计他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康有为撰写《礼运注》《大同书》,以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为参照,设计了他理想中的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家庭、没有国家、没有政府的大同社会。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作为理想目标,将大同理想与三民主义相联系,在他所向往的社会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仆,他称“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天下为公”是孙中山先生毕生的追求,为此他不懈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是可见,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但直到中国出现了共产党,中国才找到了通往这一理想的正确道路,才有了将理想转化为行动、转化为现实的可能。

  不断实现的美好蓝图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更是“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这一社会理想的真正践行者。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相结合,赋予其全新的意义与内涵,让这一理想由孔子时代对过去的追忆变成当下实践生活中不断推进的现实目标。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天下为公这一理念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得到充分发挥和践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已经到来。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正在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变为现实。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人看待天下的方式,蕴含着对世界秩序的思考,在今天,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同样体现在对外交往上。当今世界,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外交场合多次引用“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强调中国“坚定奉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和合共生、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追求”,主张“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因应当今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的体现,必将在时代潮流中彰显其宝贵的思想价值和强大的感召力。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 颜炳罡)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