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亚博电竞网站

亚博电竞网站-亚博im电竞

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从文明的视角理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提供了根本遵循。

  追溯历史源头,理解现实世界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在追溯历史源头中理解现实世界,体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就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即将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分析与实际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分析进行有机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曾大量援引世界历史研究资料,以确保分析判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以此为依据阐释和剖析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马克思之所以遵循辩证逻辑对世界历史展开系统研究,根本目的正在于把握现实社会的发展规律,因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进而实现“改变世界”的哲学使命。马克思从历史研究中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其运用于现实社会之中,并以此分析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状况,在人类思想史上作出了卓越贡献。

  置身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的重要论断启示我们,科学把握当今世界经济情况、国际政治格局以及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议题,需要我们坚持历史思维,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清楚了解其来龙去脉,在进行文明交流时能够把握各种文化的发展脉络。

  依循文化根基,读懂当今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意味着“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循文化的根基”不仅要致力于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更要从历史发展中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渊源。“循文化的根基”之所以可以成为“辨识当今的中国”的必要条件,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深厚基础,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必然能够进一步拓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还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表达,都没有被历史尘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依然焕发出崭新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唯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论述进行更为准确的把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进一步厚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沃土。

  “循文化的根基”绝非朝夕之功,需要社会各方在协同推进中形成合力。在家庭教育层面,要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在学校教育层面,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的核心观点和重要论述,并通过学习历史使其进一步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写作背景和时代意义,把握文化精髓和当代价值;在社会教育层面,充分发挥公共媒体、社交平台以及文化机构等主体的作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

  坚持文明互鉴,实现共同进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事关人类文明进步,事关世界和平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对待文明交流和文化沟通的科学态度。每一种文明都凝聚了人类文化的思想精华,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正确把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在时代背景、基本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回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具体历史情景中准确把握两者的张力;同时也要认识到,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各有千秋、各具姿容。

  从实践层面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文明能够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有利于推动全球文明倡议从思想理念成为实际行动。一方面,人类文明的进步,追求的绝非“零和博弈”,而是“美美与共”,这就要求每一种文明形态的发展都要考虑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实际情况,而不能照搬其他文明形态的发展道路。基于文明互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能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彼此之间的文明差异,在平等对待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实现文明间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伴随世界范围交往实践的不断深入,各个民族、国家已经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需要凝聚各方共识,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当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重,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选择,尤其需要凝聚各方共识,增进全球治理集体性行动。实现国家间合作的顺利开展,必然需要正确处理文明差异问题,而“文明的互鉴”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正确思路。“互鉴”表达的是一种相互关系,在文明交往过程中,每一种文明要将自身和其他文明都看作推动文明发展的主体力量,寻求共同发展,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真正推进人类文明整体的进步。

  (作者:王波,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初审编辑:陶云江 陈修胜

责任编辑:吴杭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