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亚博电竞网站的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受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不强、粮食增产集成技术水平不高、耐盐碱作物品种缺乏等因素制约,沿黄地区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开展沿黄地区整建制“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创建“大面积提升单产”示范推广田,组建“全天候、保姆式、一条龙”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全面提高沿黄地区粮食单产水平
黄河流域是国家重要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我省沿黄地区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山东提出打造沿黄“齐鲁粮仓”,并将其摆在抓好全省“三农”工作重要位置。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山东应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产业基础深厚,机遇与挑战并存
山东粮食产量居全国第3位,蔬菜、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产量居全国前列。2023年,山东粮食总产量达到1131.06亿斤,其中沿黄9市784.3亿斤。沿黄地区粮食、棉花、蔬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9%、95%、57%、53%,粮食总产量超过90亿斤的济宁、德州、聊城、菏泽4市全部在沿黄地区,产量10亿斤以上的48个粮食生产大县中,有38个在沿黄地区,是主要的优质粮食产区。沿黄地区的粮食生产为在更高层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山东力量,也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沿黄“齐鲁粮仓”奠定了厚实基础。
从机遇来看,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为山东打造沿黄“齐鲁粮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山东省印发《关于破解瓶颈制约 打造沿黄“齐鲁粮仓”和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的实施意见》,聚焦推进沿黄地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优质粮食和绿色农产品基地。从挑战来看,沿黄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较大,土地自然肥力和质量等级不高,特别是黄河作为山东供水的重要来源,正常年份来水量减少趋势明显,沿黄县(市、区)一般年份缺水量8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与此同时,受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不强、粮食增产集成技术水平不高、耐盐碱作物品种缺乏等因素制约,沿黄地区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向“高”发力,助力粮食丰产
夯实粮食丰产“耕”基,建设更高质量的高标准农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田质量提升可以有效弥补耕地数量相对不足的短板,破解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制约瓶颈。目前,山东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56.7万亩,其中,沿黄地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4800万亩,占全省64%。但沿黄部分地区土壤酸化、盐碱化等农田质量退化问题依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要坚持高质量建设和高标准保护相结合,持续推进沿黄地区未达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维护并提升已建高标准农田质量,通过智慧管理、种植管控、动态管护等手段,打造更高水平的宜耕易收、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现代化良田,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同时,山东省有盐碱地890万亩,粮食生产潜力巨大。要持续加强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坚持“种、地、法”三方协同共适策略,按照“节水优先、生态循环、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原则,通过分类分级科学利用,探索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技术与产业体系创新,打造盐碱地“适盐用盐”农业发展新模式,把盐碱田变良田,深入挖掘沿黄地区盐碱地粮食增产潜力。
聚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单产。在耕地资源有限条件下,沿黄地区粮食产能提升的关键在于提高粮食单产。2023年,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6.8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3%,粮食单产达到449.5公斤/亩,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沿黄地区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制订出台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综合措施方案,通过开展沿黄地区整建制“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创建“大面积提升单产”示范推广田,组建“全天候、保姆式、一条龙”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全面提高沿黄地区粮食单产水平。整合省内外科技人才和科技力量,组织开展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及“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选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绿色高效、适宜机械化、耐盐碱等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新品种,同时注重良机、良法的普及应用和创新升级,制订沿黄地区集成良种、良机、良法、良田、良制的“五良融合”综合性亚博电竞网站的解决方案,推进沿黄地区粮食产能提升。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高效率的沿黄“齐鲁粮仓”。水利是粮食生产的命脉,近年来,山东积极推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136.6万亩,创建智慧农业应用基地600多家,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然而,山东沿黄地区人多地少,传统农业规模较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制约了粮食生产。要持续推进沿黄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重点是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施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技术,推广农艺节水灌溉措施,应用水肥一体化、微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加强农业用水监管,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大食物观,优化沿黄地区设施农业布局,加快推进老旧设施升级改造,持续提升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充分挖掘区域特色,着力建设蔬菜、水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农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应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绿色沿黄“齐鲁粮仓”。
加强政策保障,构建韧性体系
强化现代科技支撑能力,构建更具韧性的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十三五”时期,山东年均洪涝、干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仅为0.1‰、0.27‰,为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然而,黄河下游槽高、滩低、堤根洼,“二级悬河”态势严峻,河道高出两岸地面4米至6米,防洪非工程措施不到位,灾害预警和防控机制有待完善。要明确沿黄地区防灾减灾救灾主体的责任义务,完善农业防灾减灾救灾的相关政策和组织体系,形成高效联动的工作合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农业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建立沿黄地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强与黄河中上游及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实现灾害预警、应急指挥、救援协调等方面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建立高效的沿黄地区农业灾害应急响应及恢复体系,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及高效恢复。加强科技支撑,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力量,加强粮食生产防灾减灾救灾技术研发推广。
全面推进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注入更强的粮食增产动力。近年来,山东不断强化政策落实,持续扩大农业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农机具购置与应用补贴合计109.1亿元,政策效应不断累积。落实打造沿黄“齐鲁粮仓”战略,要健全“价格 补贴 保险”三位一体的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政策体系,提高农民积极性。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供需状况、生产成本及购销价格变化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建立补贴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稳定在较高水平。要逐步将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非产粮大县,实现沿黄地区全覆盖,不断提升保障水平。继续加大对沿黄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让地方政府抓粮有动力。
(作者分别系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副教授 周玉玺 丁存振)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